全国人大代表、山东省德州市政协副主席马传先:补齐乡村品牌和人才建设短板
文章出处: 农民日报 |文章作者: |发布时间: 2019-03-12 |浏览次数: 26

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3月8日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打造“齐鲁样板”,实现“五大振兴”明确要求。全国人大代表、山东省德州市政协副主席马传先表示,德州结合本地实际,研究制订了乡村振兴规划、扶持举措和行动方案。坚持以项目实施带动提升产业水平,以打造示范基地及“三品一标”认证促农产品质量提升和农产品品牌创建,以农民示范社创建促农民合作组织振兴,以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促农业“新六产”融合,农业产业发展取得了重要进展。

但同时乡村产业振兴还面临诸多困难挑战,马传先认为,问题主要表现在:一是品牌产品市场销售量少,市场影响力还比较弱,部分农产品的内涵建设宏观共性多、个性特色少,国产品牌农产品市场份额少。二是创新性商业营销人才欠缺,农产品销售新商业模式推进不够。三是一些地方涉农项目实施带动力不强,单体项目资金处于“撒芝麻盐”状态,资金使用规定较多,地方整合数目有限,“头雁效应”稍显不足。

对此,马传先建议:一是在提升品牌影响力上多用力,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。打造区域公共品牌,破解小农户对接大市场宣传影响力弱问题,特别是政府在官方网站宣传区域产品安全性管理举措,对示范基地及品牌的建设做区域性公益宣传,让消费者了解有用信息;研究品牌内涵建设,组织营养、食品加工、销售等领域专家研究品牌产品内涵,让消费者了解品牌产品的个性化特色内涵,品牌产品才具有活力;探索品牌农产品营销的新商业模式,破解我国农产品“优质不能优价”的难题。

二是在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上要有新举措。研究出台吸引新商业模式、商业人才队伍的政策,让更多商业精英参与创新我国农产品的新商业模式,破解我国农产品难以进入高端市场难题;组建跨学科专家联盟团队,把“单一”碎片化服务拓展到“全产业链”服务,实现农业技术服务紧密的产业服务联盟,实现农业产业全链条精准化、个性化服务;重视乡土技术型人才队伍建设,帮助他们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示范和产业发展的“种子”,使其成为政府实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骨干力量。

三是创新涉农项目工作运行机制。涉农项目应注重产业龙头提升、产业瓶颈破解、产业短板补齐。国家项目要更多侧重产业方向引领,对地方资金额度分配,对项目实施效果评价,对下一年度资金管理经验储备,实现财政资金运行最优化。

四是探索建立支持品牌农产品提升计划,建议国家在山东试点品牌农产品提升行动计划,打造高端农产品品牌,创新品牌农产品销售的新商业模式,引进培养农产品营销人才,探索成熟经验。